
一、占婆(Champa)陶瓷的Go Cay Me窯址
現在的越南是個南北狹長的國家,然而,這個狀態是成形於19世紀最後的王朝──阮朝,在此之前是分成兩大國家,北部的大越以及中部的占婆。這兩個國家各自受到中國及印度的影響,在文化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係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只有北部的大越因受西漢占領,1000多年來持續受到中國的支配,中國文化的影響格外強烈。
現在的越南是個南北狹長的國家,然而,這個狀態是成形於19世紀最後的王朝──阮朝,在此之前是分成兩大國家,北部的大越以及中部的占婆。這兩個國家各自受到中國及印度的影響,在文化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係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只有北部的大越因受西漢占領,1000多年來持續受到中國的支配,中國文化的影響格外強烈。
也因如此,陶瓷生產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大要素,早早地傳入了越南北部。隨著唐代滅亡,大越如願地在10世紀獨立,是個猶如中國般的國家。此後至16世紀為止,持續製造與中國極為類似的陶瓷。大越的典型作品即是緊接著中國之後成功燒造出的青花。雖然因為大越沒有高嶺土,所以無法製造出瓷器,但大越人甚早便做出在紋樣、器形上與元青花相似的作品。北部的大越陶瓷因而廣為周知。
然而,在此是想更進一步探討占婆陶瓷的最新進度。
在印度系文化中因印度教的影響,最初並沒有將陶瓷作為食用器使用。如在2世紀末已從東漢獨立、並被紀錄為「林邑」的占婆,一開始雖強烈地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宮殿屋瓦等都使用中國樣式之物。但到了4世紀,以商人身分渡海而來的印度教祭司婆羅門(Brahmin)起了很大的影響,占婆也與其他東南亞地區一樣,積極地接受了印度文化。
儘管如此,直到13世紀為止,雖然占婆盛行興建印度教寺院,同時也打造了很多頗具衝擊性及影響力的石像,但寺廟基本上是使用陶瓷中的磚,並未從中衍伸出食器。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14世紀到15世紀期間才發生改變,突然間占婆製作出了掛有釉藥的食器。原來此時占婆的軍事力衰退,長期與其對立的北部大越占了上風,15世紀後都城毘闍耶(Vijaya)更被大越占領。毘闍耶的占領造成這個巨大的變化。
毘闍耶位於今日平定省(Bin Dinh)歸仁(Quy Nhon)的郊外。1990年代前半,在當地最大河流昆河(Con)中游右岸的Go Sanh第一次發現了窯址。窯址沿著河岸旁的平地建起,目前可知在同樣的位置,至少進行有三次以上的窯口重建。此地製作的商品,以施掛綠褐色的青瓷釉碗為主。幾乎在同一時間,也從菲律賓西邊潘達南島(Pandanan Wreck)的沉船上,打撈起大量的平定青瓷碗。顯而易見地,這艘沉沒於15世紀的船搭載的青瓷碗係為出口品,也可以確定不只是在東南亞地區,平定青瓷碗甚至出口到日本或埃及等地。
毘闍耶位於今日平定省(Bin Dinh)歸仁(Quy Nhon)的郊外。1990年代前半,在當地最大河流昆河(Con)中游右岸的Go Sanh第一次發現了窯址。窯址沿著河岸旁的平地建起,目前可知在同樣的位置,至少進行有三次以上的窯口重建。此地製作的商品,以施掛綠褐色的青瓷釉碗為主。幾乎在同一時間,也從菲律賓西邊潘達南島(Pandanan Wreck)的沉船上,打撈起大量的平定青瓷碗。顯而易見地,這艘沉沒於15世紀的船搭載的青瓷碗係為出口品,也可以確定不只是在東南亞地區,平定青瓷碗甚至出口到日本或埃及等地。
可以從2017年進行調查的Go Cay Me窯址遺跡來思考占婆突然生產青瓷釉碗並將之輸往海外的理由。這個窯址遺跡位於Go Sanh上游5公里處左岸。河岸旁的平地,發現了四個以上類似的窯址遺跡。比起同一地點不停重建,這裡則是多個窯口在平坦廣大的腹地進行生產。
在Go Cay Me窯發掘出大量與Go Sanh窯相同的綠褐釉青瓷碗,同時也伴隨出土了應該生產自大越的五彩,以及16世紀後半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碗。由此可見,Go Cay Me窯的生產年代至少延續至大越統治時期,也從中了解到占婆與大越之間的技術交流。
明朝海禁期間,多數的東南亞陶瓷開始大規模出口。大越陶瓷可作為當中的一個代表例子。平定陶瓷雖與大越陶瓷有著深厚關聯,出口的可能性很高,然而平定陶瓷與大越陶瓷有著明顯的差異,大越陶瓷可能外銷給原本身為海洋貿易民族的占婆人,平定陶瓷還是應該稱為占婆陶瓷。
二、泰國中部的信武里(Singburi)窯壺
居住於現今緬甸南部和泰國大部分區域的人被稱為孟人(Mon)。在東南亞地區中,孟人最早受到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影響,並且在泰國建立了多民族城邦王國「陀羅缽地」
在7世紀孟人所建造的佛塔中,出現有施掛白釉、且表面呈浮雕狀的裝飾,如深浮雕的花草紋及夜叉(Yaksha)等,裝飾於佛塔的基部。這種建築裝飾,正是大越地區以外其他東南亞陶瓷的起點。孟人信仰的佛教與陶瓷技術一起傳給13世紀開始自雲南移居至泰國北部的泰國人。然而,泰國陶工也接受了鄰近的大越陶瓷的特點,在泰國北部興建了許多窯場,製作描繪獨特紋樣的卡隆(Kalong)窯鐵繪盤,以及釉色優美的潘(Phan)窯青瓷盤,至今仍讓許多人為之著迷。
不久之後,中北部的泰族人在13世紀末成立了強而有力的素可泰(Sukhothai)王國。國家的副都西撒查納來(Si Satchanalai)成為了一大窯業生產地,除承繼了誕生於北方的鐵繪及青花食用器,也生產有獨特的人偶。在明朝海禁期間西撒查納來的陶瓷經由昭披耶河大規模地輸出,直到15世紀後半素可泰王國被新興王國阿瑜陀耶(大城,Ayutthaya)併吞為止,持續燒造了一個世紀以上。
阿瑜陀耶王國誕生於14世紀,位於曼谷北方70公里、昭披耶河與支流的交界處。這個泰族人王國憑藉著貿易帶來的經濟實力,在剛成立不久便併吞素可泰,同時甚至將領土擴充至吳哥帝國的都城。雖處內地,但阿瑜陀耶作為貿易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撒查納來的陶瓷便是自阿瑜陀耶出口,不僅至東南亞群島區域,更到了東亞、南亞等地。
信武里壺in台灣
其中,阿瑜陀耶貿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於運輸了裝載出口米、酒之大型壺(信武里壺)。這些壺原本製作於西撒查査納來,到了16世紀,阿瑜陀耶北方60公里處的信武里縣的Noi河沿岸的專用窯址也大量生產。直至阿瑜陀耶貿易發達的17世紀後半,僅僅施掛著黑釉的信武里壺被運送到了東非肯亞及日本等地。
在臺灣,宜蘭的淇武蘭遺跡中也發現了幾件信武里壺。在葛瑪蘭人的聚落及墓葬遺址的出土品中,發現了幾乎完整的四耳壺,令人震驚。從器形可明確知道是16世紀中期的製品,葛瑪蘭人應該不太可能是從漢民族那得到這件信武里壺,推斷可能與琉球王國的貿易有關,同時間琉球王國進口了大量泰國生產的陶壺。同時代的信武里壺在排灣族人間也有傳世,信武里壺可說是澎湖以外的臺灣地區與亞洲廣域貿易網初次正式接觸的象徵。
目前在臺灣發現更多的則是17世紀的信武里壺,在安平古堡出土品中也可見到。作為亞洲貿易中一大據點的大員(今安平)開啟了臺灣的歷史時代,當中顯然也包含了來自泰國的商品
二、泰國中部的信武里(Singburi)窯壺
居住於現今緬甸南部和泰國大部分區域的人被稱為孟人(Mon)。在東南亞地區中,孟人最早受到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影響,並且在泰國建立了多民族城邦王國「陀羅缽地」
在7世紀孟人所建造的佛塔中,出現有施掛白釉、且表面呈浮雕狀的裝飾,如深浮雕的花草紋及夜叉(Yaksha)等,裝飾於佛塔的基部。這種建築裝飾,正是大越地區以外其他東南亞陶瓷的起點。孟人信仰的佛教與陶瓷技術一起傳給13世紀開始自雲南移居至泰國北部的泰國人。然而,泰國陶工也接受了鄰近的大越陶瓷的特點,在泰國北部興建了許多窯場,製作描繪獨特紋樣的卡隆(Kalong)窯鐵繪盤,以及釉色優美的潘(Phan)窯青瓷盤,至今仍讓許多人為之著迷。
不久之後,中北部的泰族人在13世紀末成立了強而有力的素可泰(Sukhothai)王國。國家的副都西撒查納來(Si Satchanalai)成為了一大窯業生產地,除承繼了誕生於北方的鐵繪及青花食用器,也生產有獨特的人偶。在明朝海禁期間西撒查納來的陶瓷經由昭披耶河大規模地輸出,直到15世紀後半素可泰王國被新興王國阿瑜陀耶(大城,Ayutthaya)併吞為止,持續燒造了一個世紀以上。
阿瑜陀耶王國誕生於14世紀,位於曼谷北方70公里、昭披耶河與支流的交界處。這個泰族人王國憑藉著貿易帶來的經濟實力,在剛成立不久便併吞素可泰,同時甚至將領土擴充至吳哥帝國的都城。雖處內地,但阿瑜陀耶作為貿易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撒查納來的陶瓷便是自阿瑜陀耶出口,不僅至東南亞群島區域,更到了東亞、南亞等地。
信武里壺in台灣
其中,阿瑜陀耶貿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於運輸了裝載出口米、酒之大型壺(信武里壺)。這些壺原本製作於西撒查査納來,到了16世紀,阿瑜陀耶北方60公里處的信武里縣的Noi河沿岸的專用窯址也大量生產。直至阿瑜陀耶貿易發達的17世紀後半,僅僅施掛著黑釉的信武里壺被運送到了東非肯亞及日本等地。
在臺灣,宜蘭的淇武蘭遺跡中也發現了幾件信武里壺。在葛瑪蘭人的聚落及墓葬遺址的出土品中,發現了幾乎完整的四耳壺,令人震驚。從器形可明確知道是16世紀中期的製品,葛瑪蘭人應該不太可能是從漢民族那得到這件信武里壺,推斷可能與琉球王國的貿易有關,同時間琉球王國進口了大量泰國生產的陶壺。同時代的信武里壺在排灣族人間也有傳世,信武里壺可說是澎湖以外的臺灣地區與亞洲廣域貿易網初次正式接觸的象徵。
目前在臺灣發現更多的則是17世紀的信武里壺,在安平古堡出土品中也可見到。作為亞洲貿易中一大據點的大員(今安平)開啟了臺灣的歷史時代,當中顯然也包含了來自泰國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