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青瓷起源始自商周。根據出土物及窯址遺存,當時浙江東部已出現燒成溫度較低的印紋陶及「原始青瓷」,從而為早期青瓷的發展埋下伏筆。至東漢晚期,經由浙江上虞窯寺前古窯址出土的越窯青釉印紋瓷罍殘片,得知其燒成溫度已達1300℃的「高溫瓷」標準,原始青瓷至此被視為邁進燒製成熟瓷器的轉折點。浙東地區的青瓷窯場遂於三國、兩晉、南北朝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青瓷質量不斷提高,最終在唐朝、五代醞釀出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越窯。
越窯於東漢創燒,堪稱「青瓷之母」,窯址主要分布於寧紹平原一帶。由於窯系龐大,所產瓷器精製優良,當中又以「秘色瓷」最為人稱道。越窯不僅對浙江省內外周邊窯系有著深遠影響,即便是北方的青瓷窯系亦深受其益。先是北耀州,後有南龍泉。越窯、耀州窯、及龍泉窯於唐宋時期同時燒製青瓷,三者在工藝及裝飾上皆環環扣連,相互傳承。
耀州窯創燒於唐代,其以中國北方陜西銅川黃堡鎮為中心,沿漆水河流域分布數個窯場。最初燒製黑釉及白釉瓷,至五代則轉以燒造青瓷為主,南宋陸游於《老學庵筆記》已記有:「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足見耀州窯之青瓷即仿越窯而來。耀州窯在宋代達到鼎峰,除青瓷外,宋代耀州亦燒製醬釉及天目窯變釉瓷。據元豐七年(1084年)九月十八日所刻《德應侯碑》:「巧如範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擊其聲,鏗鏘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耀州窯之燒造水平於當時即可見一斑。不僅如此,耀州青瓷在金代更演變出厚釉如堆脂的月白釉瓷,其釉色青中顯白,明亮淡雅,是為此一時期的重要特徵。
同樣帶有越窯遺風,位於浙江省南山區一帶的龍泉窯自五代至北宋年間,在中國南方一躍而起,此時青瓷質量大幅提升,尤以浙江龍泉縣大窯及金村兩處遺址所產最精,而大窯區所產之青瓷更與越產系之青瓷極其相似。追溯宋人記載,亦得知北宋龍泉與越窯之間必有承繼關係。然而,北宋龍泉胎厚釉薄、釉色青褐,其青瓷製品則要到南宋時期才得到飛躍式的發展。為追求釉層青翠如玉,此時形成以釉色變化作為主要裝飾的獨特風格,無論是粉青亦或梅子青釉,青瓷工藝在南宋至元已臻至境。而大窯楓洞岩遺址的出土發掘,又再進一步證實龍泉曾於明初因奉旨為宮廷燒造用瓷而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地位。
耀州窯及龍泉窯既受到越窯青瓷釉色的啟發,但越窯與龍泉窯的刻劃裝飾却又相繼受到耀州窯刻劃工藝的影響。基於青瓷釉色單一,在整個造型裝飾上,則又更極力追求線條的美感。耀州窯先在唐代以劃花方式,以相對簡單的紋飾來模仿金銀器的鏨刻工藝。五代始見連續紋樣,宋代以後則紋飾構圖更趨多樣——以簡練的造型,利用竹、木、骨等具彈性的尖狀物,用斜刀廣削的手法進行刻、劃、剔、印等裝飾,加上放射、向心、連續、對稱等構圖形式,使整體圖案層次分明,繁而不亂。至於龍泉,除了早期相類耀州青瓷的刻劃裝飾,爾後則又發展出模印、貼花、點彩、露胎等裝飾技法。青瓷溫厚含蓄之美,盡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