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把瓷器的美描述為“白如玉,清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在漢語中,“陶瓷”是一個詞語,從這個詞語中,我們可以看到瓷和陶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陶是人們安定生活的產物,它是實用的。
瓷是我們祖先的獨特發明,是我們祖先在農業文明時期精湛的技術,是用天然材料製成的工藝岩石,是智慧的體現,是對美的追求。瓷器也是農業文明時期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商品之一。它是我們祖先開啟全球洲際文明對話交流的精美名片,同時,它還是中國獻給全人類的寶貴物質文化財富。隨著窯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先民們開始使用瓷土作為胎燒製器物。瓷土具有很高的燒結度,坯體堅硬緻密,斷面細膩光亮,甚至不吸水。外觀重新上釉,美觀又實用。陶瓷具有完全玻璃化、不透液、不透氣、半透明胎薄、斷面光滑、外殼光澤和質地等特點。瓷土,又稱高嶺土,是先民用來燒製器皿的主要原料。
高嶺土因其産於中國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土村而得名,景德鎮是世界上第一家窯廠。關於發現高嶺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的高嶺土是一種用於燒製瓷器的純粘土,主要由鋁和氧化矽組成。白色或灰色粉末,熔點高,約1750℃,因江西景德鎮高嶺土質量最好,故稱為高嶺土。
後來因為某些原因,高嶺土成為一個國際術語。純瓷土是一種白色或灰白色的軟礦物,如果你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有白色的絲質光澤和銀色的閃光,是非常小的晶體。
與以往制陶用易熔粘土相比,氧化鋁和氧化矽含量較高,氧化鐵含量明顯較低,使陶瓷坯在較高溫度下燒結,形成更多的莫來石,從而改善了陶瓷的性能。坯體的機械強度和減少陶器在煅燒的過程中的變形程度。由於燒結溫度高,器皿壁不易燒結,儲水不透水,器皿質量接近陶瓷。
瓷器是精美的,因為有一種神奇的物質——釉料。商代的釉器出現在3000多年前,經過幾千年,終於完成了從陶器到瓷器的轉變。釉料的意外發明,滿足了人類對物體外觀清潔、堅硬、易清潔、不透水的要求
隨著制釉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彩色釉被開發出來,各種宋、元、明、清的高溫釉和低溫釉應運而生。釉的發明也給陶瓷繪畫帶來了便利。釉下彩、釉上彩是我國發明的,如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琺瑯彩等。他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聞名於世。
獨特的藝術風格的獲得,除了它本身的技術外,都與釉色有關。沒有釉,這些畫就無法實現。可以說,釉的發明和使用對中國瓷器在國內外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